Skip to main content


財經智庫

對話雕塑家展望:「假山石」是我的一個執念,只因為它真實!

May 01, 2019

By Jin Yi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展望和他的作品《假山石No.154》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展望和他的作品《假山石No.154》

訪談著名當代藝術家展望,瞭解其雕塑藝術創作的理念和對科學與藝術的理解。

中國當代藝術越來越受到西方藝術界的關注和認可。談及中國的當代藝術及藝術家,展望是一個一定會提到的名字。他被稱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觀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個作品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及其它重要美術館永久收藏的中國藝術家,包括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芝加哥當代藝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以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Asian Art Museum)。

展望和華美銀行於15年前就結下了深厚的淵源。2004年,華美銀行推出「藝術交流計劃」(East West Bank Art Program),收藏多位著名當代華裔藝術家的作品,希望將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術呈現給太平洋彼岸的觀眾。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就在收藏之列。借著展望於日前參加華美銀行中國總行喬遷典禮之際, 我們有幸與他聊一聊《假山石》系列作品及其創作理念、以及他對於科學與藝術的理解。

「假山石」系列,兼顧承載傳統文化的內涵

《假山石》系列是展望的眾多雕塑作品中少數從1995年開始持續創作至今的項目。《假山石》系列堆積成為展望的一個執念,他想要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求一種文化精神的貫通。他打趣道:「假山石做了這麼久,圈內人都要看煩了。」但他終究迷戀著作品在不銹鋼材料的反射中顯出的不確定的流動狀態。 他認為「假山石」所表達的其實恰是一種真實。

「在這樣的一塊小石頭上,你會看到一種物欲帶來的迷幻和想像。」

-展望

陳列于華美銀行加州帕薩迪納市(Pasadena, CA)商業銀行中心的《假山石》系列作品
陳列于華美銀行加州帕薩迪納市(Pasadena, CA)商業銀行中心的《假山石》系列作品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自然的起伏都以鏡面的形態展現,隨之而來的反射效果呈現在一個被塑造成自然的狀態中。當人被反射在表面時,會顯現出變化萬千的樣子。這樣一種由不銹鋼材料造就的變形效果滿足的不僅僅是鏡面的反射趣味,更是一種流動與變化,一種不具有重複性的變化。正如展望所說:「在這樣的一塊小石頭上,你會看到一種物欲帶來的迷幻和想像。」

同時「假山石」作為一種符號,承載著中國人對於大自然的認識,串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石頭是一個樸素的自然景觀,它卻代表了中國文人的一種風吹不倒的精神。無數風暴的侵襲,並未對它造成影響。藝術家希望借由他所創作的《假山石》系列作品傳遞中國現代文人還有沒有這樣一份堅韌的風骨和屹立。而這樣一種對於傳統的傳遞又處於現代化的不銹鋼的空殼之中,這其中的矛盾和交融更是對當代人們生存狀態的思考。

您有許多透過不同材料形成的雕塑作品,從傳統的材料石膏、木頭,到不銹鋼,還嘗試3D樹脂列印用數學演算法做雕塑,作為一名創作者,您在媒介的選擇上面有什麼特別的考量嗎?

我一般抓到什麼就用什麼,真的,生活到處都是藝術,你身邊所有的東西都能變成藝術。這個在佛教裡,就是日課,日課很普通也很簡單,一步一行都是藝術。不銹鋼可能是我的作品裡比較主攻的材料,對它的選擇也是一念之間的事,當時(1995年)的社會流行假「後現代」,北京西客站上的古代亭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試圖用不銹鋼假山來證明它的荒誕,當然也證明它的真實。

其實包括演算法在內的各種新的創作方法都是事先沒有想到的,可以說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偶遇的。

展望站在裝滿形狀各異的石頭前
圖片來源:展望工作室。
「生活到處都是藝術,你身邊所有的東西都能變成藝術。」

-展望

以不銹鋼材料創作的《假山石》系列作品似乎也是您眾多作品中少有的延續了數十年的創作。您為何會特別鍾情於「不銹鋼」這一材料呢?

中國人在開放初期曾將不銹鋼這種材料作為現代化夢想的代表,我覺得它跟文人傳統正好是相反的兩個方面。當文人石轉換成鏡面不銹鋼的時候就體現出了一個巨大的矛盾。我的思考就建立在這個矛盾上,不是思考文人精神,也不是思考科學和現代化,而是思考具有人性的文化跟外在的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把它作為思考的一個起點和一個可以長期凝視的物件。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堅持做《假山石》系列的原因。

不銹鋼這事確實是很奇妙,它的誕生跟科學的發展有關。有人把人類社會分成三個階段:黑鐵時代、青銅時代、合金時代,我們現在就處在合金時代。不銹鋼就是人類發明的最典型的合金材料。什麼叫合金?就是把貴重的稀有金屬跟普通金屬混在一起,變成一種人造金屬。不銹鋼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自然界有的都是單一金屬。首先「不銹鋼」這個材料是人造的,然後「不銹鋼」這三個字也是人造的,意思是「永遠都不生銹」,這就暗含了人類的一個瘋狂的理想——長生不老。雖然事實上並非如此,但目前好像更多人願意相信這個了。

「數學家認為世界的本質只是一些數字,這啟發了我的觀看角度,也刺激了我的想像。」

-展望

展望在製作雕塑是度量尺寸
圖片來源:展望工作室。

2017年,您在龍美術館的個展《鏡像》上提到,您在完成《隱形》時,開始真正接觸科學家,瞭解關於科學、技術方面的一些話題,是什麼樣的一個出發點讓您會有這樣 的嘗試,您又有什麼體會?您個人對科幻感興趣嗎?例如之前很受歡迎的一部電影,根據劉慈欣的小說改編《流浪地球》。

其實我看科幻電影是能看到睡著的,而且我平常也特別害怕使用科技的那些東西,對科學也一竅不通。我喜歡想像,就跟做白日夢一樣,但它跟科幻又一點關係也沒有,是純粹出於我個人的一種幻想,這些幻想沒有什麼科學邏輯。我覺得藝術家談科學、談哲學其實是在班門弄斧,我唯一能談的是造型、美學、觀念這些東西,還有就是人性。

至於這次與科學家的合作,也是因為我想實現一個想像,而這個想像來自於對不銹鋼假山石反射的長期觀察,但這個想像在物質世界中無法實現,而數學家借助大資料和演算法卻能夠實現,他們認為世界的本質只是一些數字,這啟發了我的觀看角度,也刺激了我的想像。

那您怎樣看待藝術這樣一種人文科學與科學技術之間的區別?

我的最大體會就是科學畢竟是形而下的學問,藝術、人文、宗教都是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我對於創作作品的緣由實際上最終是說不清楚的,但科學會選擇透過測試並且得到資料。我覺得科技無論如何只是應用的層面,包括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都是和手機差不多的東西,基礎科學才會涉及到觀念,藝術與科學的真正交流應該是在觀念層面的。但除此以外,藝術還有超越的部分則是有關信仰的問題了。

新作品之所以稱為「隱形」是因為它本來是看不見的一種狀態,是人內心世界的一種需求,如果進行測試的話,我們能看見的是心電圖。所謂心靈應該是形而上的世界,因為它跟信仰、感受、感知,這些無法資料化的東西有關。藝術是透過形態來傳達這個不能資料化的東西,核心是表達形而上的思考。這是我對藝術的一個理解。

您之後會往什麼新的方向去持續討論和探索?

新的作品剛剛告一段落,所以還沒想好下一步做什麼,因為每走一步都挺難的。其實,我的作品《中山裝》(1993-2002),或者《假山石》(1995-)、從《應形》到《隱形》(2014-2017)等都是跨越了好幾年,儘管中間穿插了好多其它觀念作品。我現在還不知道下一件作品要做什麼,但是我每天都堅持胡思亂想,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

點擊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