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東·西文化

《物之魅力》藝術展:將當代中國帶到洛杉磯

July 11, 2019

By Angela Bao

谷文達的作品《聯合國:美國密碼》
谷文達的作品《聯合國:美國密碼》( United Nations: American Code)。圖片來源:洛杉磯縣立美術館LACMA

《物之魅力》是洛杉磯首個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覽。

80年代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1978年,鄧小平在中國全面推行經濟改革,並向外國開放投資,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也使一批年輕的學生和藝術家接觸到新的思想和物質,並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界的代表。

洛杉磯縣立美術館(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簡稱LACMA)的中國藝術策展人,中韓、南亞及東南亞藝術部門主任利特爾(Stephen Little)說:「中國的文革結束時,很多藝術家正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他們會自由使用水墨等傳統材料,或沒人使用過的新材料進行創作。很多藝術家憑藉著一股探索精神,在作品創作中進行各種嘗試,包括所使用的材料。」

這種對新材料和物質性(materiality)的實驗在《物之魅力:當代中國「材質藝術」》(The Allure of Matter: Material Art from China)展覽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次展覽由華美銀行和LACMA合作呈獻,集中了來自21位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的34件作品,其中包括蔡國強和徐冰的作品,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首次在洛杉磯大規模展出。展覽探索了藝術家與創作媒介之間的「親密關係」,這些媒介既是中國歷史的縮影,也訴說了藝術家的個人背景。《物之魅力》將在LACMA展出至2020年1月5日,之後將前往芝加哥的斯馬特美術館(Smart Museum of Art, Chicago)、西雅圖美術館(Seattle Art Museum)和麻薩諸塞州塞勒姆市的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 in Salem, Massachusetts)。

林天苗的作品《白日夢》(左),尹秀珍的作品《變化》(右)
林天苗的作品《白日夢》(左),尹秀珍的作品《變化》(右)。圖片來源:LACMA

用材料講述歷史、打破傳統

《物之魅力》主題展中的藝術家用材料來傳達深植於個人及/或文化歷史中的意義。

「這些材料可以是一種符號,也可以是對藝術家來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或是一種打破傳統和改變材料用法的方式。」LACMA的中國和韓國藝術策展助理林瑞娜(Susanna Ferrell)分享道。

林瑞娜以藝術家林天苗和朱金石為例,說明藝術家如何以不同的材料來傳達含義。

林天苗的作品《白日夢》(Day-Dreamer)取材自她的童年經歷。林天苗的母親在國營工廠工作,她會將工廠給的舊白棉手套拿回家拆成棉線,而林天苗的任務就把這些線挽成線團,以便日後使用。為了紀念那段生活,林天苗以白色棉線創作了《白日夢》。這是一件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的大型作品,棉線連接著上下兩個獨立的部分:包裹著白布的木制床墊以及畫有女性身型的帆布。棉線勾勒出身體的輪廓,並在床墊上形成人體形狀的鏡像。

朱金石的作品《物的浪》(Wave of Materials)借鑒了中國歷史,使用八千張宣紙創作了一個抽象且層次分明的巨型波浪雕塑,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這種以中國傳統書法繪畫材料來創作雕塑作品的做法,表現出他對創作材料的不同看法。

朱金石的作品《物的浪》
朱金石的作品《物的浪》。圖片來源:LACMA

利特爾表示:「這種打破材料原本功能的嘗試貫穿了整場展覽——藝術家用傳統的材料做出不同的嘗試。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過去和未來的展覽,它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打開了無限可能,並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物質文化。」

林瑞娜補充道,這些作品不只展現了中國特色和文化,有些也受到了西方的啟發和影響。例如,徐冰的《煙草計劃》(Tobacco Project)系列中有一件名為《1st Class》的作品,這是一件完全由香煙拼成的虎皮地毯,靈感來自美國杜克(Duke)家族的歷史及其在煙草貿易方面的參與,再加上煙草行業對中國的長期影響。

「一些藝術家可能更希望作品中帶有中國特色,但這並不意味著展覽中的所有創作材料都具有這些特徵。」林瑞娜指出。

徐冰的作品《1st Class》
徐冰的作品《1st Class》。圖片來源:LACMA

站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前沿

《物之魅力》的舉辦是LACMA致力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全球領導者的第一步。去年,LACMA與上海余德耀美術館(Yuz Museum)宣佈合併,使LACMA成為唯一在中國擁有分支的美國美術館,同時獲得了余德耀(Budi Tek)收藏的1,0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LACMA表示,這些作品將有機會在洛杉磯展出。

利特爾說:「我們不僅至力於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和文化的領導者,而且對藝術教育充滿熱忱。從全美範圍來看,南加州擁有最多開設中國藝術史研究生課程的大學。我們非常歡迎學生前來LACMA參觀。」

顧德新的作品《無題》(Untitled),1989年
圖片說明:顧德新的作品《無題》(Untitled),1989年。圖片來源:LACMA

LACMA的最終目標是為公眾介紹不為人熟知的藝術領域。林瑞娜和利特爾希望透過《物之魅力》主題展覽將豐富和悠久的中國藝術和文化展示給更廣泛的觀眾。為此,LACMA不但為展出的所有藝術品提供了詳細的描述,還包含了每位藝術家的生平背景及創作靈感和理念。「我們瞭解觀眾的差異性,因此,我們正在努力構築一種體驗,使那些對中國不太熟悉的人在看完展覽後,能與中國文化和藝術產生共鳴。」利特爾說道。

他還表示,LACMA有一個「美術館講解員計劃」(vigorous docent program),並正在為學生和孩童策劃一系列教育活動。

林瑞娜希望這場展覽和LACMA的其它活動能讓觀眾看到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大多數人對中國藝術的認識不深,只關注於歷史作品,有時還會誤解或忘記中國當代藝術的存在,或者認為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藝術史有關。這些參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我希望,前來看展並對當代中國瞭解不多的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一些故事。」林瑞娜說道。

翻譯:Sandy Wang

點擊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