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美经贸

“风口”上的人工智能要封口了?

February 26, 2020

By Qian Yu

图片来源:Gettyimages.com/Dong Wenjie

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总体融资水平急剧下降。不少人不禁要问,一直站在风口之上的人工智能,难道要“封口”了?

含着“金钥匙”出生,头顶高科技和未来趋势的炫目光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从一开始就受到金融投资领域的青睐。过去5年,人工智能产业在中国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伴随而来则是金融资本如山呼海啸般的簇拥围绕。不过,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总体融资水平急剧下降。不少人不禁要问,一直站在风口之上的人工智能,难道要“封口”了?

大浪淘沙把“金”也淘走了

根据投中研究院与崇期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融资规模从2015年的4 58亿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1189亿人民币,增长超过两倍多。不过,2019年的前三个季度,这个数字回落到了577亿。在经历了5年的飞速增长之后,人工智能融资遭遇急速冷冻。

为何在资本保驾护航5年,相关技术越发成熟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前几年,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度关爱”,投资过多,如今项目成熟了,却尴尬地发现口袋里的钱却没多少了。以2016年为例,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总额是2012年的近6倍,相当于2000年到2013年13年间融资总合。

大浪淘沙,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工智能伪技术被迫显露原形,与此同时,也淘走了市场上的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传统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开发耗资巨大,一旦项目失败,高达数亿的资金就会打水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市场上不缺技术,不缺人才,就缺资本。”资本不足为行业本身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原本技术实力不错,前景光明的AI公司,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只得无奈离场。

对于投资方来说,AI行业洗牌也让投资变得更加慎重。一位VC公司高管表示,以往是投资过剩,现在是资本稀缺,因而形成了买方市场。“以前很多机构都是冲在A轮B轮,现在都慎重了,往往等项目成熟了再出手,哪怕是D轮也没问题。”

资本逐利下的泡沫游戏

在很多投资人眼中,人工智能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生产力革命。不过,即便搭上了生产力革命的顺风车,要想实现投资翻倍,甚至是一本万利,还需要精准的眼光,发现真正值得投资的潜力股。无数打着AI旗号的初创公司,最后就是倒在技术的泡沫,甚至是虚幻之下。

2019年9月,一家名为Engineer.ai的印度公司被媒体曝出用工程师冒充AI,号称能实现所谓的“移动APP自动化开发”。靠着这个手动的“人工智能”,一度得到软银旗下公司3000万美元的领投。技术的高度雷同,一窝蜂地进场,导致人工智能领域从2018年开始出现明显的泡沫效应。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有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而创新工厂的创始人李开复早在2017年就预言,“人工智能创业有泡沫,(融资热)是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融资差不多够18个月花,明年底估计有一批公司倒掉。”

《浪潮之巅》作者、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20年内恐怕很难再有重大突破,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累的技术红利。”市场的泡沫,最先来自技术的泡沫。以机器视觉为例,经过了5年发展,神经网络算法在这一领域的潜力基本已经被开发殆尽。而2015年至今的投资热潮中,用于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投资,占据的比例很少。

当然,行业领先以及产业化前景相对清晰的技术依然会受到追捧。1月8日至9日,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引领智慧产业未来发展”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峰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峰会的5个主题是AI+制造、AI+金融、AI+医疗、AI+视觉、AI+区块链。尤其是当下最火热的区块链技术概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区块链技术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这一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当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相信足以让业界产生无限遐想。

头尾冰火两重天

资本寒冬之下,并非所有人都在裸奔。互联网行业的“二八效应”,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一样显露无疑。占据头部位置的独角兽企业,不仅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而且在产业布局、上市融资方面也“玩”得风生水起。

2019年9月,号称“人工智能第一股”的虹软科技(ArcSoft)在科创板上市,这家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拥有126项发明专利和73项软件著作权的企业,被认为已然占得行业先机。而像商汤科技(SenseTime)这样的深度学习平台,在D轮依然吸引了软银10亿美元的投资。商汤科技旗下产品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国内大多数手机厂商推出的面部解锁功能都与该公司有合作。

据清华大学数据显示,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的三个应用方向,分别占比34.9%、24.8%和21%。在这几条已经成型的AI创业“主跑道”上,商汤科技、旷视科技(Megvii)、依图科技、科大讯飞(iFlytek)等企业已经建立起足够的优势,初创公司已经很难与这些巨头竞争。2018年AI创业公司1100多亿的融资总额,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科技(CloudWalk)就占了五分之一。

当初创公司还在为生计发愁时,头部企业已经开始产业落地布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多次强调,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应用的落地期,自2019年起,人工智能进入应用红利兑现年。刘庆峰提出人工智能落地的三个标准:具备真实的应用;具备规模化推广能力的应用;能用统计资料说明应用的成效。

根据国务院此前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下游核心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则将达到使十万亿元。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是目前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发展方向,前景十分广阔。5G技术的发展,更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助推器”。刘庆峰指出:“5G助推万物互联大潮来临,语音交互将主导人机交互模式。在万物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设备将在无屏、移动、远场状态下使用,语音将会成为所有设备至关重要的入口。”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内容